九叠篆作品 | 九叠篆知识 | 加入收藏 九叠篆转换器软件可转换多种九叠篆在线预览 网页版 V2.0
九叠篆转换器

当前位置:九叠篆网 > 九叠篆作品 >

篆刻入门:没错,这就是粗线条篆刻史(上)

时间:2023-08-07 17:03:26 编辑:九叠君 来源:九叠篆网

篆刻行家们,别来凑热闹了,这是写给篆刻新人看的篆刻简史。因为我在之前的文章里说过一个篆刻爱好者,应当对篆刻史有所了解,不了解篆刻史,就会遇到第一个门槛,迈不过去这个门槛,就会停在篆刻匠人的门槛外,而成不了艺术家,那多不好。

算了,不说废话了。

中国的篆刻史是打从商代开始的。元人吾丘衍曾经说:“三代时却无印”,他这话是说夏商周三代都没有印章,但其实这话不对,这并不是他不高明,而是他当时是因为手头的资料不足,我们现在可以记着这个印章发源时间点:商代。诺,就是从下面这三方商玺(现在也没办法确认他们的文字是什么,因为大家意见不一致,所以我不标释文了)开始:
后来,有学者提出这三方商玺来路不明,没有详细的出土记录,也没有地层材料,不能当作商代有印章的证明,直到第四枚印章(见下图,也没有权威的释文)出现,因为这第四枚玺印发掘有清晰来路,因此商代有印,基本可以断定。

紧接着就来到战国时期,那个时候,周王朝失去权威,全国各地各自为政,大家闹得热火朝天的,谁也不服气谁,于是大家制了好多种印章,用的都是自己国家的文字,所以这个时代的印章,规制不一,没有统一的标准,但这时候的印章章法风格都崇尚自然,各村有各村的高招,形成了各式妙趣天然的印章。

清代的大学者王国维说这个时候的文字是“东西二土文字”,“东土文字”就是齐、楚、燕、晋以及其他小国文字,“西土文字”就是秦系文字,独自偏处西北的秦王朝之所以最后夺得天下,原因好多,地域是主要原因。不管兴亡吧,总之当时是东西两种印章风格,两种文字体系构成了两种风格有差异的印章体系。比如下面这两方:

(左桁廪木)

(甫易〇师玺)

这一阶段的玺印就是我们后来说的古玺,也是三种印章代表印式之一,大家先记住,他的入印文字是大篆,包括金文、石鼓文、甲骨文等小篆出现前的各式文字。

后来大家都没打过秦国,秦始皇这个人太牛了。秦国的印玺从此成为正统,因为秦始皇说了,天下人哪那么多文字,给废了,秦国人太讲究法制了,不听话是找死,先杀了一堆知识分子,于是,国家内部的人都很讲法治,行人也不敢闯红灯那种,不单国家以法治国,连印章的规制也非常标准、统一,甚至专门搞了一种文字叫“摹印篆”,凡是入印文字都是这种文字,不准用其他文字入印。

秦印的特征是规矩,方正,印章上有界格,甚至低级一点的官吏,他们的“半通印”(就是四字印的一半面积的两字印),也加了界格。一个字一个格,文字们各有各的地盘,大家和谐相处,如下图:

看上去是不是比古玺规矩多了。

秦代时间太短了,只有15年,因为太严酷了,陈胜吴广一喊,项羽刘邦一闹,很快就来到了汉代,这是中国印章史最牛叉、最辉煌的历史时期。汉印沿着秦印规整的路子一路狂奔,跟秦印一样,国家硬性规定了入印文字叫“缪篆”,这种文字,跟秦印里的摹印篆大致一个形状,只是字形更加方正,更有利于放入方形的印格里。西汉初年,汉印接近秦印,如这方文帝行玺:
除了字形方正了点外,其他就是秦印一个长相的。后来发展到西汉中期,界格基本消失,偶有边框,如这方邓弄:

字形还是方正的,反正印章是方正的呗。西汉晚期,界格完全消失,方正,大气的汉印此时完全定型,如这方校尉之印:

后来,王莽改汉国号为新,“新”朝自有新气象,官印这种东西,马虎不得,因此,首先印章形式为之一变,大部分官印都是5字印,6字印,形式如下面这方新西河左佰长:

基本上还是走的西汉印的路子,但文字因为是六字印,字形有点拉长,内容前面要改一下制式,加个国号“新”,证明这是新朝的官印,别搞错了。

刘秀同学本事算比较大的,流亡成那样,还是建立了东汉,可见雄才大略。东汉重建汉王朝后,印章开始回复西汉的四字印式,但开始走向方劲沉雄,看上去很霸气,比如这方薛令之印:刀锋战士一样锋芒毕露。再后来,过了三国,大家没空在印章上做太多的文章,主要忙于打仗争地盘,进入魏晋时期,那个时候的人,都一股子疏散之气,特别是东晋,大家者是文人雅士,没事坐在一起喝喝酒,流流觞什么的,讲究的是文人的潇洒,于是汉印的规整由此开始破坏,刻印再也不规规矩矩了,再加上社会长期动荡不安,各种马马虎虎的将军印出现了不少,印章从此进入衰退期。

这里有个需要注意的,之前的官印大都是白文印,原因也很明白,没有纸,盖在纸以外的材料上,还是白文印更靠谱些。

汉印印式是三种印章印式的第二种经典印式,这里也记一下:以上包括秦、汉、魏晋的这几种印,我们都称为汉印印式,他们的入印文字是秦印的摹印篆、汉印的缪篆,我们简单可以只记缪篆就可以。

过了南北朝,就是隋,其实隋文帝杨坚也是个很牛的人,反正历史上大乱之后的第一个皇帝都比较牛吧。之后是隋印,就开了风气之先,印章开始由白文发展到朱文,首先是这方隋代的朱文大印,之所以有了朱文大印,原因是这个时候造纸术已经相当普及,朱文印盖在纸上似乎效果比白文印更好,反正当时人认为这样大气,比如这方广纳府印:
前前后后隋朝也就搞了40年,也是短命王朝,接下来是唐朝,这是个较漫长的朝代,中间更夹杂了一个重要人物就是唐太宗李世民,他下令在民间收集魏晋时期的书法绘画,于是开了鉴藏印的先河,收集来的书画作品,只要是真迹,就让禇遂良他们盖上这方连珠印贞观:

于是,大家开始仿效,从此文人鉴藏印开始陆续直上历史舞台。

一定要区别开来,鉴藏印就是鉴定和收藏用的印,不是文人们落款印,当时就算再著名的画家如吴道子、书法家如欧阳询,诗人如李白、杜甫,大家画完了画,写完了字,写完了诗也不盖章,盖章是后来的事。那就叫款章了。

紧跟着就是五代时期,社会又是大动乱,印章史可以忽略,几乎没啥可用来记载的。

很快进入宋代。自北宋开始,印章上的篆文开始以笔画曲折来达到填满印面的效果,形成了一种后来被称之为“九叠篆”的印章专用文字,注意“九叠”并不是真正指其笔画曲折的数目正好九叠,只是一个约数,表示有很多叠。比如这方北宋官印平定县印:

北宋、南宋之间有很多少数民族政权,比如辽、西夏、金、直到后来的元,走的都是这个路子。一味的大印,一味的九叠,大家跟约好了一样,你九叠,我也九叠,装饰性强得一踏糊涂,艺术性差的没得说,所以,不举例子了,反正就是好多叠。

哦,对了,因为元人对汉字所识不多,还出现过一些“押印”叫元押,样子很多,大概是这样的:严重注意!到宋朝及元朝,印章史有个大转弯,前面从商到宋元这么长的历史时期的印章史,都是实用印章的历史。这之后的历史,是重点,是篆刻史,就是我们今天说的所谓篆刻艺术的历史。

宋代有些杰出的文人,他们杰出到惊为天人,比如米芾,他不但书法写到了天下一等一的好,而且他一辈子搞过好多印章,仅褚遂良摹的《兰亭序》题跋后米芾就盖了九方印章,如图:上面凡是以“米”字开头的印章都是他的印章,现在也查不清楚,到底米芾同学的这些印章是不是他自己刻的,但据史料记载,这些印章至少大部分都是他自己设计的,也就是说,米芾的以文人身份进入印章设计是铁定的,甚至他还有可能参与了印章镌刻(有这种可能)。

再后来,到了元代,出了两个比较牛叉的印人:

一个是吾丘衍,他是篆刻教育的第一人,他编写了第一本篆刻教材《三十五举》,他虽然还是不参与刻印,但他肯定也是写印稿的,他的自用印“鲁郡吾氏”和“布衣道士”等印基本是汉印风格的,看布衣道士:
另一位是赵孟頫,就是我们说的楷书四大家里赵体字的那个书法家,他也倡导回归古朴的汉印风骨,有意思的是,这两位大神创造了基于汉印风骨,却又荡漾着宋元飘逸之气的元朱文印,我们管这种印式叫元朱文印,它的入印文字是小篆,比如赵孟頫的松雪斋:
这种细朱文,文字接边,线条流畅的印风是第三种经典印式,这里记一下。

到此为止,三种经典印式都形成了。我们总结一下,这三种经典印式分别是古玺印式、汉印印式、元朱文印式,他们用的入印文字分别是古玺印式的大篆文字,汉印印式的缪篆文字,元朱文印式的小篆文字。

紧接着,据说是王冕和文彭不知道是哪个发现了石头原来也是刻印的好材料(因为史料有争论,所以咱们也不确定,反正就是这两个人发现了石头可以刻印),于是,文人不但写印稿,而且开始动刀刻印了。从此之后,文人们动刀了。

崭新的篆刻时代来到了。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老李刻堂】之84,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Copyright:2022-2023 九叠篆转换器 www.71312.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