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叠篆作品 | 九叠篆知识 | 加入收藏 九叠篆转换器软件可转换多种九叠篆在线预览 网页版 V2.0
九叠篆转换器

当前位置:九叠篆网 > 九叠篆作品 >

古代邮驿史简介

时间:2023-08-07 17:37:28 编辑:九叠君 来源:九叠篆网

古代邮驿史简介 -"谨封"铜印章的解读

古代邮驿是国家的通信机构,是直接为政权服务的官方通信组织。事关军国大政,历代统治者对邮驿都十分重视。俢筑驿路,兴建设施,制定法律和制度,邮驿通信采用的又是接力通信,必须环环相扣,做到迅速和安全。历代都规定邮驿人员在执行任务时有种种特权,如渡河优先,霄禁时允许通行,夜间己关城门可打开,因此,组织严密、管理严格是邮驿通信在国家军亊丶政治和经济上的特殊地位所要求。随着封建制度的没落,邮驿也逐步走向衰亡。1913年,邮驿被撤销。为近代的邮电通信所代替。

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王朝的统治者,为了维护其奴隶主国家的利益,除了依靠军队、法律、官僚机构等国家机器外,还建立国家的通信组织,这样才能够保证其政令畅通,对其属辖的地区、部落和民众施行有效的统治。目前,在古文献和出土文物中,虽然尚未发现有关连云港夏代时期国家通信的直接记载,但是从分析和推断中,可以证明连云港在夏代存在国家通信的间接材料并非仅有。作为沟通联系、传递信息手段的通信活动尤为活跃。中原地区商代遗址中经常出土的龟甲、鲸鱼、鲟鱼等鱼的骨胳以及海贝等,显然是来源于海边,是通过交换手段和贡纳的方式而获得的。而“进贡”在早期首选的方法就是派特使前往,其中也包括书信的交流。

据考证,周代的邮传已“北通燕蓟,南通楚吴,西抵关中,东达齐鲁”。春秋时期的连云港地区交通相当发达。提出“置邮传命”的经典名言的孔子从鲁国坐着牛车三次来到连云港“往见赠子而学”。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孔子问官”。周代以烽火的声光通信和步行乘车为主的邮传通信系统,为后世的邮驿奠定了基礎。周代的邮驿管理机构尚未统一,邮驿由秋官司寇、夏官司马、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分别负责通信的相关事宜。秦汉时期,为巩固多民族封建国家的统一局面,加强各地区之间尤其是中央和地方、内地与边疆之间的联系,中央政府建立了一套较为严格完善的邮驿制度。秦代,官方通信机构接管了邮驿组织,不仅传递公文,还要解送使者,运输国家军用物资,法律制度也比较严格,出土的秦代竹简《行书律》,是我国至今为止所发现的第一部有关通信的法令。残简中,可以看到相关的文字记载:把公文分为急字公文和普通公文两种,对不同的公文有不同的时限要求,如马传最快速度为日行四百里。诏书和紧急公文要随到随送,不得延误;对于不同的文件使用不同的文字,以防伪造;书信在发寄之前,一定要包扎捆好,绳结处要使用封泥,盖上玺、印,以防私拆泄密;还建立了严格的登记制度,注明收到和发出的具体时间,丢失要及时报告,延误者要受到制裁;人员选用要严格,年老体弱和不可靠的不能用。据有关资料记载,古代的邮驿,除了陆地上的驿道传送信件外,还设有水上邮驿道,如福州等沿海地区,均设有海上水驿.

公元前231年,秦王政开始发动统一战争,前后用了十年时间,终于完成了统一六国的事业。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了高度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与大统一的政治局面相适应,秦始皇统一邮传,建立了遍布全国的邮传网络。沿途驿站设施齐全,是古代京都到东海海湾的最佳、最短的捷径。赣榆马站乡,因有古代传递文书的驿站而得名。秦始皇东巡时经此,今有古驿站留址。秦代邮传的通信组织,与这种体制相适应,在中央由丞相总负其责,在地方则由郡守县令兼管。地方传递公文的程序,是按照行政等级逐层下达,即:郡——乡——亭。秦政府在连云港地区的邮件机构也是设朐县令长,又有乡三老、亭长。
邮传在秦代所担负的任务其中一条是押送犯人,在始皇陵刑徒墓地中发现“赣榆距”、“赣榆得”的瓦文墓志,说明当时利用驿传从今连云港征伐刑徒去咸阳服役,反映了从东部海滨到咸阳之间的邮驿状况。 汉承秦制,疆域之辽阔远过于秦。为了巩固中央的统治,使中央与地方之间能够密切联系声息相通,汉政权非常重视交通与通信建设。在秦代邮传的基础上,开辟了通达全国各郡的交通线,在主要道路上完善了通信系统。“五里一邮”、“十里一亭”。一般的亭是不承担通信任务的。但有些特殊的亭,如边亭、门亭则直接或间接与通信有关。汉代地方与中央的通信联系也是频繁。一般在每年年底,都由地方官本人或遣长吏到京城上计簿,即将全年的人口、钱粮、盗贼、诉讼等情况报告朝廷,相当于年终总结,1996年9月2日我国发行《中国古代档案珍藏》邮票中“东海尹湾汉代木牍”就是这一内容的文书。
汉代邮驿形成较为庞大完整的通信网,邮驿通信仍由宰相负责,由尚书令负责具体通信亊务,东汉时改由太尉负责。邮驿法律列在“厩律”,之中,主要负责公文和书信的传送,以紧急军情为主。而且根据文书内容和重要程度的不同分别传送,也就是“以邮行”、“以亭行”、“以次行”、“弛行”。其中前三种是普通文书,由步递传送,而最后的“驰行”则是紧急公文,要由专人快马传递。福州自汉初至唐代中叶,均依靠海上水驿,与中央王朝保持通信联系,并以互派专程驿使(也称专程使者或专使)为主要联络形式。专程驿使所经的沿途各驿(包括浙江沿海和长江、大运河及汉江沿线的水驿)只负责招待食宿、补充供给、修理运输工具等,不直接承担通信任务。东汉建初八年(83年)前,福州东冶古港曾为旧交趾(今越南一带)通京师海上贡道(水驿航道)的中继港。后因“风波险阻,沉溺相系”,才改开零陵、桂阳峤道,但福州至京师航道仍畅通。至唐元和二年(807年)开始有陆上驿铺组织。(古代陆上驿铺组织中,驿、馆、铺的分工是:驿兼运输、接待官吏和管理邮递三种职能;馆是接待官吏的专业性“宾馆”;铺是承担传递文书的基层通信组织。)

烽燧:汉代为了巩固边防和发展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在边界上修筑了城垒和烽隧。由于烽火通信具有简明、迅速、接力等特点,速度相当惊人。据《淮安府志》载,在楚汉相争时,韩信攻打齐地,项羽派遣手下大将司马龙苴筑大小三垒于此(其中有一烽火烟墩),迎战韩信,后得名龙苴镇(图4),在东海郡的祝其南也有烽火台遗迹。
传:也是邮驿机构的一种,汉代的传用车。凡政府官员因出使,或传布政令,都可以按规定乘传。田横是连云港地区的方志,山志等史料津津乐道的人物。《汉书》记载田横与部众门徒五百余人避居海岛(今连云港地区)。汉高帝派人招安说:“横来,大者王,小者侯,不来,且举兵如诛”。田横于是乘传车去长安。 从东汉末年到隋朝建立近四百年的时间里,一直是军阀割据,战乱不已。这一时期的邮驿通信虽然没有秦汉时期统一的制度,但是每个割据政权,也都有自己的邮驿组织,而且管理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曹魏邮驿由法曹管理,隶属于丞相府,通信的规模较大,为了对外用兵,建立了许多军事重镇,邮驿通信网四通八达。这一时期,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的邮驿法规——《邮驿令》。《魏书》载:“魏时下诏改定刑制,命司空……删约旧科,傍采汉律,定为魏法……秦世旧有厩置、乘传、副车、食厨;汉初承秦不改。后以费广稍省,故后汉但设骑置而无车马,而律犹著其文,则为虚设。故除厩律,取其可用合科者,以为邮驿令。”此时,驿还是由两套机构来管理,传归客舍令,驿归法曹,在地方上,县以上城市也是如此两套机构。由于战争的缘故,驿的作用日益明显,邮的作用逐渐减低,亭的数量减少,并逐步亭传、邮亭、驿置合一,将各自的任务统一起来。东汉建初八年(83年)前,福州东冶古港曾为旧交趾(今越南一带)通京师海上贡道(水驿航道)的中继港。后因“风波险阻,沉溺相系”,才改开零陵、桂阳峤道,但福州至京师航道仍畅通。
到了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全盛时期的规模宏大的通信组织,邮驿法律更加完善。由兵部驾部郎中直接管理,职责是“执掌邦国之舆辇车乘及天下之传驿”。全国分设十道,各辖有州、府、县。各道由判官主持,各州由馆驿巡官或兵曹、司兵参军兼管,各县则由县令管理。每道设有六等驿,每驿有驿长和驿夫,唐代的法律迄今为止,保存最完整的是《永徽律》,收在《唐律疏议》中。关于邮驿的具体条目散见于“职制律”、“杂律”和“厩库律”中。其中主要内容有九条:
1.驿使稽程 (延误 )诸道节度使。 2.驿使无故以书示人(托人捎转)。 3.谴驿不合法度。 4.不依题署误诣他所(误投)。
5.增乘驿马条(使用驿马)。 6.乘骚马枉道条(走冤枉路)。 7.乘驿马赍私物。 8.用符节事讫条。
9.公事应行稽留条。这些都是针对如何加快文书传递的各个环节、防止文书积压以及保证文书的安全而制定的。另外,律令也给予邮驿人员一些特权。此外,唐代还设立巡视监察制度,在中央以监察第二御使任馆驿使 (总巡察 ),诸道节度使各设馆驿巡官 (分区巡查 )4人。诸道节度使又各选判官一人专管邮驿,为全道邮驿主管长官。唐代还开辟了海上邮路,陆上有运河和驰道,驿路十分发达。至唐元和二年(807年)福州始有陆上驿铺组织。(古代陆上驿铺组织中,驿、馆、铺的分工是:驿兼运输、接待官吏和管理邮递三种职能;馆是接待官吏的专业性“宾馆”;铺是承担传递文书的基层通信组织。)唐朝时期中国与日本的文化交流十分密切。日本遣唐使15次来到中国,中国使者也10次到达日本等国。日本使者一到中国,州府立即予此接待,发给凭证,并上报朝廷,这些日本使者的接待费用都由中国驿馆负担。唐代在驿之外设有馆,馆有两种,一设于县、州、府城内,一设于非干线之上。大量的馆是州县以上的地方设置的宾馆。唐代中央发往地方的诏旨,文书都使用邮驿传递。

如图1-2所示的古印"唐谨封铜印",经中国档案馆专家研究认定是唐代用来封印公文的官方印鉴。这枚印鉴为靑铜铸造,呈方形,长宽各2厘米,印的背面有一蛇形环钮,正面为篆刻阳文“谨封”二字。铜印是传递公文的密封专用章。1989年11月由青海省政协程起俊同志捐赠。这枚铜印的发现对于研究唐朝的行文制度和邮传方式以及唐王朝与当时吐谷浑,吐蕃等少数民族政权关系有着重要的价值。2003年被列入全国第二批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宋初,地方行政系统为州县两级,太宗时,将全国分为十五路,路丶府丶县三级,成为地方行政的基本建制.邮驿组织也实行三级管理,宋代邮驿由兵部和枢密院管理。兵部驾部主管全国邮驿的行政工怍,后者管理发放驿马、颁发符牌、制定条例、监督检查文报的传递情况、委派寻查邮驿使臣等。宋代邮驿的特点是邮与驿,通信与绾舍(绾驿)相分离,也就是在传统的送往迎来,接待官员的“绾驿”之外,另行设立了专司官员文书的传递的递铺组织。馆驿为过徃官员休息的地方,类似现代的招待所,馆驿是地方行政的门面,为标榜地方吏治的昌明在馆驿的建设上挥霍奢侈,争奇斗胜竟相比美。宋代初年以军卒代替民役和创设急递铺,是宋代的一个重要变革,建立了一整套递铺通信系统。急递铺是专门的通信组织,而不是原来邮驿还需要承担运输、接待等任务,其传送使用木制漆牌,不准到铺内办理交接手续,以减少停留。而私人信件仍然不允许通过邮驿来传递。宋代还出现了我国古代较为完整的一部专门性的邮驿法规——《金玉新书》,该书 115条,集有关通信的“赦、令、格、式”之大成。主要内容为:

1.保证置邮传命的统一性和维护官方通信的不可侵犯性。

2.以法的形式确保通信的畅通。
3.将各级巡查驿递官员的职责、权限纳入法律范围,有赏有罚。 4.对通信过程中的铺兵、车马船、铺舍等给以法律的保护,并作出了具体的规定。

据《三山志》:崇轺驿在福州南门内西,在宋之前已置。五代梁开平四年(910年),太祖派翁承赞(福清人)为册礼副使,从海上到福州,册封王审知为闽王,馆于登庸门内,是时已有此驿。自五代至两宋,中原多战乱,但闽中社会安定。宋至道三年(997年)设福建路,福州开始成为福建的会城,驿铺设施更趋完善。驿政依照唐制,每隔30里有驿,非通途大道设馆。驿与驿间相距数里至二三十里有铺。福州附郭有闽、侯官、怀安3县:闽县设临津馆、西峡北驿、西驿南驿、大义临津驿;侯官县设大濑驿、小箬驿;怀安县设葛崎驿。福州城中则另设1驿4馆。
宋代,福州陆上邮驿组织有3种形式:步递,为基本组织形式,规定日行200里。马递,用来传递紧急文书,日行350里。北宋时,由于山径险峻,不久废除。后兵士传递紧急文书,往往向百姓强借马匹,于是马递又延续到隆兴元年(1163年)才全部废除。急脚递,军事行动时使用。
如图3-5所示这枚九叠篆铜印章,是笔者在福州地区闽清县宋代古驿道上收藏到的宋代铜印章,闽清自古就有驿道二条,一条由闽清到闽侯;另一条为由闽清到永泰。这两条驿道上通京城,下达闽南和台湾、广东,驿道大多用石块砌成,有的中间铺有石板,驿道旧址今日仍依稀可辨,不由令人浮想昔日古驿道上“山行十有九商贾,肩与步担走不休”的繁忙景象。驿道两侧地险景美,历代文人墨客络绎不绝,古时南北商客经闽清县,都要到古驿道沿线村镇歇担宿夜,饮酒打尖。当年古驿道上车来人往,热闹非凡,昔日的繁荣兴盛,随着历史的演进虽不复存在,但是它们的遗址和踪迹却畄下了历史的记录.据收到这枚铜印章老人说,是在建房挖地基时挖到的,这枚九叠篆文铜印章,印鉴为青铜铸造,呈方形,长宽各3.1厘米左右,印的背面有一钮,正面为篆刻阳文“谨封”二字。印文用阳文九叠篆铸成,章法严谨、苍劲流畅、屈曲盘绕、典雅秀润。由于九叠篆笔画繁琐,且结字难以辨识,可防止伪造,因此唐宋时期出现的九叠篆朱文印一直被以后的元明清历朝所沿用,成了官印的专用篆文。为显示朝廷颁赐的声威,九叠篆又称尚方大篆。经笔者反复研究探讨认定这枚九叠篆文铜印章是宋代用来封印传递公文的官方印鉴,这枚铜印的发现,对于研究宋朝的行文制度和邮传方式以及宋代邮驿史丶以及我囯的邮政发展史都有着重要的探讨研究历史价值。
元代的官方通信机构邮驿由驿站和递铺组成。驿站蒙古语叫“站赤”。其邮驿沿袭旧制,由兵部管理,并专门设立了通政院,各有侧重,共同管理。兵部主要是制定条例、制度、规定程限等,经中书省批准执行。通政院则管理全国驿站事务,如站户站夫的管理,银钱、车马船、柴薪的发放和驿务管理等。在地方管理上,行省下实行路、州、县三级建制,其行政长官称为“达鲁花赤”(蒙古语)。可见,元朝邮驿是以“路”为中心,既是地方长官,又是交通通信枢纽。管理驿站的官员,北方设驿令,南方设提领。路的提点官要下去检查驿务,在关会处设专职视察驿站的官员“脱脱禾孙”,看有无假冒或多乘驿马、有无驰驿符牌、携带物品有无违反规定等,还检查递铺文书有无稽留、设备有无短缺等。发行问题,按照情节轻重给以处理。元朝对文书的入递、封发、传递都有明确的规定。如只有省里下发的文书及总管府、总管军官直接申报省里的文书可以由急递铺发送,对公文封发实行“重封入递”、“汇总封发”、“长引隔眼”等制度。

元代邮驿发达,但由于幅员辽阔,且因政治中心已北移大都(今北京),对福州边陲地区的驿铺组织,采取“强干弱枝”的做法。元代福州路共辖闽、侯官、怀安、古田、闽清、长乐、连江、罗源、永福(今永泰)9县,福清、福宁两州。但只闽县设东驿、西驿,侯官设小箬驿、白沙驿,古田设黄田驿、水口驿,福清设宏路站、蒜岭站。其余各县除连江设铺外,均无驿铺组织。整个福州路才设18铺,是历朝最少的。
元代急递铺相当于宋代的步递;对紧急的军事文书,另专设“海青站”,相当于宋朝的急脚递。至元年间,在西路干线上的白沙和小箬驿站,因山路陡峻,交通不便,改为水站。

明代基本沿袭旧制,建立水马驿、递运所、急递铺。水马驿“递送使客,飞报军情”;递运所则专管运送军需物资;急递铺与前朝无甚变化。明朝用严刑峻法来管理邮驿。洪武三十年(公元 397年 )编成的《大明律》,共 7篇 460条。其中“邮驿律” 18条列在“兵律”中,另有“例 (附注 )” 10条。其中关于急递铺的规定有 6条,关于驿的规定有 12条。其内容主要有:对给驿的范围严加限制,除非“军国重要、奉旨差遣、公出人员系军情重务”,一律不准给驿,违者罪之,同时明确规定了站、递、铺的职责,对驿递的组织规模、网络分布、里程时限以及夫、马、车、船的配置和经费定额都做了明确的规定。明朝的邮驿机构是在京师设立会同馆。由兵部车驾司来管理。在地方上邮驿受布政使和按察使的双重领导,以后者为主,下设驿传道,主管地方邮驿;州府县设驿丞。明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颁诏,设“各处水马站及递运所、急递铺”。明代急递铺基本沿袭元制,接力传送,昼夜不停,速度不亚于骑马驰驿。万历八年(1580年),以福州地区为例:福州府仍辖9县(怀安并入侯官,增福清),福州府城设三山驿、柔远驿(琉球馆),闽县设大田驿,侯官设小箬、白沙、芋原驿,福清设宏路驿,古田设黄田、水口驿。共辖9驿,比元代多1处,但铺数达102处,是元代的5.7倍,基本上每10里设1铺。铺的增设使通信的迅速安全得到更多保证。协济制度是明代分配驿银的一种措施。明代海州的税赋,名目十分繁杂,税额也很高,其中就有驿传的协济,包括清口驿编水夫40名,每年征收过关、工食、铺修三项费用共银484两;协济桃源县夫银1380两;协济顺天府通判和合河西二驿水夫50名,该银500两,崇河驿驴马夫40名,该银500两……
(如图6-9宋元明时期的谨封九叠篆文铜印)
清代官方通信机构集历代邮驿之大成,在邮驿的深度和广度上都超过了前。淸沿明制,在兵部设车驾清吏司,管理全国邮驿,下设驿传科、脚力科、马政科、递送科等机构,分办该司事务。另设有会同馆和捷报处。前者管理位于首都的皇毕驿,后者管理首都的收发文报,各省在捷报处设驻京提塘官一人,负责交发本省送各部院的公文以及各部院咨行各省的公文。各省邮驿归按察使管理。清雍正三年(公元 1725年)颁布的《大清律例》,在“兵律”中有“邮驿律”
18条,与明代相比基本相同。清朝突出了邮驿法规。把官方文书的正常传递,作为邮驿的首要内容;并对驿站的职责有明确的规定:“大、紧、小、散”四种职责;都要凭“邮符”给驿,也就是“勘合”、“火符”、“兵牌”。同时严禁过往官员利用职权,骚扰驿站;还对公文的传递和时限都有明确严格的规定。违反者都要受到严厉的处罚。由于古代邮驿的法律、规章和制度不断完善,加上各个历史时期的邮驿司吏人员和广大驿夫驿卒等从业人员的敬业精神,有效地保证了“置邮传命”任务的完成。清初在平定“三藩之乱”中,康熙帝指出,兵部大军进剿闽逆(“闽逆”,指耿仲明之孙耿精忠。耿家族据福建达20年。今福州“王庄”和“大王府”、“小王府”就是他们庄园和府第的遗迹。),过去奏报军机,只由水路,容易延误。今后自杭州至衢州设马站7处,置“笔贴式,拨什库”,以便传递。这些专门为军事服务的通信组织,昼夜兼程可行千余里。《平定三逆方略》载:“邮传之速,其有稗于军机者大矣!”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定“三藩之乱”后,这些军事通信组织先后裁撤。
清代邮驿多因袭明制。康熙三十八年福州府裁驿丞,驿站分别划归各县兼管,在福州地区急递铺专司地方和中央的寻常公文,至武衙门的军事文书由军塘夫传递。福州府领9县,附郭的闽县设三山驿、皇华馆、大田驿和乌龙江腰站;侯官设白沙驿、芋原驿;福清设宏路驿、蒜岭驿;古田设黄田驿、水口驿。驿馆的设置与明代略同,但铺的数量达112处。以连云港为例,连云港地区的驿传铺递较之明朝得到巩固和完善。清朝在海州“州大门西北街”设有州前总铺,在海州所属的赣榆、沭阳两县也设有总铺。在明代铺递的基础上,清朝继续设顾家庄铺、王家沟铺、高桥铺、石潭铺、上林铺、蔷薇铺、向北经(以下各铺在赣检县境内)上庄铺、张埠墩铺、蒋家庄铺、卢家埠铺、单家庄铺、仙邱铺、张家铺与赣榆县相互接递;向西南经(以下各铺在沭阳境内)驼峰镇铺、南留庄铺、房山铺、兴谷庄铺、青伊铺、桑墟铺、宣差铺、扎下铺、读书铺、浦沟铺、生流铺与沭阳互相接递。以上各铺相距约10里、设铺司一员铺兵4名。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邮政官局成立,邮驿更无存在必要。至民国2年(1913年)1月,才由北洋政府宣布全部裁撤。福州陆上邮驿自元和二年(807年)开辟西路驿道起算,历时1105年。
(图10清代"谨封"铜印章)
清代末期邮驿衰败,驿站的作用逐歩的消失。1913年1月,北洋政府宣布将驿站全部裁撤

,结束了邮驿传递官方文书的历史史命,为近代的邮电通信所取而代之。作者陈孔坛

Copyright:2022-2023 九叠篆转换器 www.71312.cn All rights reserved.